每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之余,都有属于自己的娱乐方式,比如购物、唱歌、喝酒等。随着手机智能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玩游戏。它不但可以放松我们的神经,缓解我们的精神疲劳,还可以适当锻炼脑力,训练我们的思维。尤其是那些便于上手又花费不高的街机游戏,得到了众多手机用户的青睐。
的确,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黄金时期之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最耀眼和显着的领域。然而,不曾想到,伴随着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病毒、木马和恶意程序等黑色产业链也随之壮大,对行业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困扰。
究竟网络游戏暗藏着怎样的信息安全“炸弹”?广大手机用户还能安心地玩游戏吗?
游戏安全问题由来已久
网络游戏十几年的发展滋生出了外挂、私服、盗号、打金工作室、网络信息诈骗等一系列的黑色或灰色产业链。国内游戏玩家安全意识普遍不足,游戏外挂对木马精确投放的促进,游戏自身安全体系的先天不足,都为黑色产业链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日益严重的安全问题也如影而至不断滋长。根据有关数据表明, 近年来检测到受病毒感染的游戏高达3700多款,《愤怒的小鸟》、《割绳子》、《捣蛋猪》、《植物大战僵尸》、《鳄鱼爱洗澡》、《水果忍者》、《神庙逃亡》这些热门手机游戏无一幸免。
和能够迅速自我复制、动辄对系统带来巨大损坏的PC电脑病毒相比,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系统对管理权限有着严格限制,手机病毒称为“恶意程序”更加准确,也因此更具备隐蔽性和欺诈性。在目前传播的手机恶意程序当中,有一半是通过恶意扣费、资费消耗、流量偷跑、欺诈、盗号等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而80%的手机恶意软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恶意行为。
另一方面,很多游戏在安装后都会读取和监控用户的通话记录、手机号码、IMEI号码且获得发送短信等不必要的权限。360安全中心通过对1000款热门手机游戏进行抽样的权限分析后发现,其中59%存在调用过多权限的情况,如在非必要情况下读取用户通讯录、短信、位置信息,这些都有潜在的扣费、窃取隐私危险。而目前国内网民普遍存在对手机病毒认知不足、对隐私保护漠不关心的情况,也使得手机游戏安全问题显得尤为严重。
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还在不断完善
事实上,国内从立法或司法解释层面已经有过多次将虚拟财产明确列入刑法保护的尝试。2003年曾有律师联名向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寄出《保护网络虚拟财产立法建议书》;2009年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中,曾经新增加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以及“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两个罪名。
在大型游戏厂商的推动下,游戏行业的自律和政府部门的监管强化基本上同步进行。2013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移动互联网黑白名单规范》的通信行业规范的浮出水面。由国家工信部主管,中国移动游戏基地牵头的移动游戏开放安全联盟正式成立后,联盟成员共同发表了安全自律宣言,规定了联盟成员推出的游戏必须标有安全联盟标志,并发布《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病毒联盟移动互联网应用自律白名单规范》。
政府的监管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行业安全标准,但是也需要配合游戏行业自身充分的自律和自我防护进行,才能有效保障广大用户利益。运营商、CP、渠道以及安全厂商等游戏行业的所有环节,都可以在安全联盟的框架下进行技术交流、信息共享、样本交换、白名单发布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共同为提升游戏行业的安全保障作出贡献。
游戏数据安全防护格外重要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在现实中需要,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同样需要,比如虚拟财产的安全需求,公平竞争竞技的需求,健康良性的公共环境的需要,游戏整体稳定运营的需求。
然而,从整体来看,整个游戏行业的安全保障级别是属于比较低的,和传统的金融行业比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而且,政府的法规再完善是不能覆盖到所有方面的,要应对层出不穷的游戏安全问题,需要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游戏行业必须做到全面有效的自我防护,而游戏玩家也需要保护个人核心数据安全。这时候,就必须积极引进并采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来为重要数据进行加密。而为了适应现代多样的加密需求和安全环境,采用国际先进的多模加密技术则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多模加密技术采用对称算法和非对称算法相结合的技术,在确保加密质量的同时,其多模的特性能让用户自主地选择加密模式从而更灵活地应对各种防护需求和安全环境。
目前,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导致玩家流失的首要因素,严重影响游戏行业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游戏厂商所无法忽视的。为了防止此类恶性事件再发生在任何玩家身上,我们必须主动出击,采取有力措施,使用对数据本源有针对性防护的加密软件绝对抵御非法网络攻击是最可靠的手段!
(责任编辑:安博涛)